如果只从《清史稿》出发,不看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,你最担心的或许不是纪晓岚被和珅算计,而是怕他抽烟时把胡子给烧了。看了电视剧之后,你会发现,纪晓岚虽然年过半百,却没有胡子。要是纪家后人要告侵权,拿出一张画像那可是铁证如山,直接赢了:曾任兵部尚书、左都御史、礼部尚书的协办大学士、太子少保纪文达公,面貌清瘦,长须飘飘,仙风道骨,英气逼人——怎么可能下巴干干净净,一根胡须也没有?
电视剧中,纪晓岚收留了两位美女,其中一位后来还成了乾隆的妃子。虽然这些情节显得有些不靠谱,但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那些传奇故事,而是古代特有的男人类型。具体来说,是三种男人,他们或情愿,或被迫失去胡子,而这一现象在今天似乎完全不同了。如果这些人活在现代美国,不当兵也能升将军,做个部长轻而易举。
看到这里,有些读者可能已经忍不住笑了:“你说的是太监吧?哪三种人会选择做太监?”你猜对了一半。今天我们不仅讨论太监,实际上这些人不一定都当太监,而并不是所有太监都一定要挨那一刀。古代的太监其实有严格的官职划分,像隋唐时期的殿中省和秘书省就有太监和少监,后者是负责某些部门的正副职,而太监则是“总管”。不知道从哪一朝开始,太监才有了“挨刀”的称呼。
而说到挨刀的历史人物,最著名的当属司马迁。汉世宗刘彻下令让他进行宫刑,这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“被迫挨刀”。由于多嘴惹祸,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写道,痛苦几乎让他无法忍受:“仆以口语遇遭此祸,重为乡党所笑,以污辱先人,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?”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,让他痛不欲生。他没有进入宫廷,成为“常侍”,因为他并不是唯一一个遭遇此命运的人。
即使是清朝的最后一批太监,也清楚地记得那段痛苦的回忆。马德清,光绪三十一年入宫,回忆道:“那年头没有麻药,把一个孩子按在地上,割掉他的要命器官。那个孩子是多么疼啊!”这种切割过程充满了痛苦和危险,而很多孩子在过程中因为失血过多或感染而死去,根本没机会留下回忆录或史书。
但即便经历了这等折磨,也不是毫无收获。司马迁写下了《史记》,成就了历史的不朽;马德清虽然在宫中遭遇非人之苦,后却成了财富的拥有者;信修明则因为入宫,十年寒窗苦读,最终从一贫如洗到腰缠万贯,最后卖房给“鬼子”得到了丰厚的报酬。
但也并非所有人都是被迫或生活所迫,像王振这种人,他有学问并非极为高深,但却足以让他在权力的巅峰中占据一席之地。王振为了权力,自愿割去胡须,这让他获得了更大的权势,甚至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。
展开全文
同样,为了达到权力巅峰,魏忠贤也选择了入宫,然而据某些非正史记载,他入宫前已结婚生子,这显示了他并非完全按照传统方式行事。魏忠贤喜欢奢华的生活,能骑马射箭,和宋朝的著名太监童贯相似。虽然童贯是个力大无穷、拥有十几根胡须的太监,他却不愿让自己的胡须丢失,这也是他最后的尊严。
所以,司马迁和李连英因贫困而选择割胡,但王振和魏忠贤却是为了权力,胡须在他们眼里成了累赘,剃去之后他们的地位更高。
然而,我们回到现代,尽管很多人并不是因为这些原因没有胡须,还是可以看到不少人刻意剃除胡须,而不是因为长不出来。现代人为何如此迷恋光洁的面庞,甚至连一点胡茬都不留?这就不禁让人疑惑——是个人审美问题,还是说现在的男人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再追求阳刚之气了?
尤其在战斗场面中,看到那些大胡子的战士们,肌肉强壮,身手敏捷,似乎更能引起我们的敬畏。在古代,胡须稀少的男人甚至会被嘲笑,川中的名士张裕因为调侃刘备的胡子少,最终被刘备杀害。显然,胡须曾是阳刚之气的象征,它的丧失,也许意味着某种阳刚力量的消失。
现代社会,胡须问题看似微不足道,但它也反映出我们文化观念的转变。男人是否应保持阳刚之气,是否该留胡须,这或许是一个小问题,但它背后涉及的却是男人的气质和社会对阳刚的认同。所以,你怎么看待这些变化呢?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