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次三经》(沮洳之山)又北三百里,曰神囷之山,具上有文石,其下有白蛇,有飞虫。黄水出焉,而东流注于洹;滏水出焉,而东流注于欧水。
《水经注》卷九:“(洹水)东过隆虑县北,县北有隆虑(师古虑音庐)山,昔帛仲理之所游神也。县因山以取名。汉高帝六年,封周灶为侯国。应劭曰:殇帝曰隆,故改从林也。县有黄华水,出于神囷之山黄华谷北崖上。”帛仲理,名帛和又名护,字仲理、益州巴郡(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)人,一说辽东人。少时入终南山,师事董奉,受授行气服术法,后入西城山,事王君,得大道秘诀。视壁三年,得见《太清神丹方》、《三皇天文》、《太清中经》诸书,王君乃授口诀。后入林虑山(今河南林州西隆虑山),得道成仙。其师董奉为三国吴国孙权时人,以行气、服术法授帛和。后入林虑山,又到五终山炼丹修道,最后慕名到邙山翠云峰老子炼丹处修道。并在翠云峰辞世,其墓在翠云峰东北。墓碑上写着“真人帛君之表”。墓碑立于晋惠帝永宁二年(公元 302 年)。《林县志·山川》云:“觉仁院,自(隆虑山)山麓循溪北西入二里馀。古曰:黄华下寺,在争秀抱螺二峰,下松竹之间。狮子峰,在觉仁院北。神囷山,在狮子峰西。争秀峰、鸡趐洪,俱在神囷山上。”《方舆纪要》磁州:“神囷山在州西四十里。〈山海经〉滏水源于此。今山有黑龙泉,俗以为滏水源也。环城东流,入于漳水。成化十一年,判州事张珵疏水北口,邯郸始无溃决之患。”又“又州西北四十里有贺兰山,以贺兰真人居此而名。”岳飞“驾长车踏遍贺兰山阙”即此。神囷山北跨漳河(此即浊漳河,林州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源头)延至河北磁县滏山。《类书集成》磁州,“神囷山”作“神麇山”。云“神麇山,在州西四十里,形如鹿麇,故名。
黄水。即今洹河上源陵阳河之上源,黄水新出黄华山(谷),东流至逆河头新桥段,俗称新桥河,也即黄水。黄水与苇泉水合流称洹河。《隋图经》曰:“黄花水,出隆虑县西北崖上,高十七里,去地七里,悬水东南注壑岩下,状若鸡翅,俗谓之鸡翅水,盖天台、赤城之流也。至谷潜入地下十里复出,名曰柳水者,是黄花水重发源也。其谷号为黄花谷,内有仙母冢,谷西有洞穴,谓之圣人窟。”
洹水。郭璞曰:“洹水出汲郡林虑县东北,至魏郡长乐入清水。洹音丸。” 即今洹河、在安阳段称安阳河。《续汉志》、《左传·成十七年》、及郭璞,均言洹水出隆虑,惟《水经注》“洹水出上党泫氏县,水出洹山,山在长子县也。”今洹河,源于林虑山,东流至林州市横水后潜入地下,潜流到安阳县善应露出地面。善应村头百亩泉水,串串腾升,即是“遏横而入,逢善便击”之洹水。
滏水。郭璞曰:“滏水今出临水县西滏口山,经邺西北至列人县入于漳。其水热。”滏口,太行第四陉也。临水县,三国魏黄初三年 (222) 置,属广平郡。治即今河北磁县。列人县,西汉置,治今邯郸肥乡区东北二十五里。《元和志》卷 15 滏阳县:临水县“以城临滏水,故曰临水”。北魏太平真君六年 (445) 并入邺县。滏水上游即今河北磁县滏阳河,下游西汉时东北至今肥乡县西入漳水,北魏前改在古邺城(今临漳县西南)东入漳。左思《魏都赋》“北临漳滏”,即此。元、明后改流成为今滏阳河。
欧水。本盛案:即今漳水,清漳水浊漳水在邯郸市涉县合漳乡合流后曰漳水。滏水下游西汉时东北至今肥乡县西入漳水,北魏前改在古邺城(今临漳县西南)东入漳。即《西门豹治邺》处。魏文侯(前 472-前 396)时,巫妪为河伯娶妇。此段漳河或称之妪水。“欧水”当即“妪水”讹。
结论:神囷之山,即今林州西太行山,当地人俗呼“西山”。隋前称“隆虑山”,后称“林虑山”。人工天河红旗渠诞生于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