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吴佩孚)
张作霖之所以被称为少帅,和吴佩孚有关。
民国十一年(1922年)1月2日,吴佩孚电北京索饷,梁士诒未能应。4月底至6月初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,48岁的吴佩孚任直军总司令,使张作霖12万人的奉军败北山海关外,赫赫武功让吴佩孚声名鹊起。这个有着“一嘴短短的红胡子,长脸高额,鼻相很好”的直系军阀被当成“中国最强者”,民国十三年(1924年)9月8日成为首次亮相美国《时代》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。
是时,吴佩孚掌握着直系最多的兵力,拥兵数十万,虎踞洛阳,其势力影响着大半个中国。人们普遍看好吴佩孚的前途,上海英文杂志《密勒氏评论报》的主编、美国人约翰·鲍威尔甚至认为他“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”。
随着吴佩孚的呼声越来越高,人们开始称呼吴佩孚为“吴大帅”,上司曹锟就成了“老帅”。当时,人们称张作霖为张大帅。张作霖很多时候,都认为自己和曹锟是一辈的,外界这么称呼吴佩孚后,就变成了和吴佩孚一辈,矮了曹锟一辈。于是,张作霖让部下人称张学良为少帅,而自己则成为老帅。
久而久之,人们就以少帅称呼张学良。
(张学良)
起初,张学良还挺喜欢这个称呼,但是后来越来越不爱听。
他喜欢别人称呼他为”长官司令”、”军团长”等军衔,只要当着他的面称呼”司令",他一定兴高采烈,神采奕奕。但是,有人称少帅,张学良则横眉立目。
早年间,称呼大户人家的公子一般有”少爷”、”少东家”等等,这些词既反映了身份有显示了尊敬之意。但”帅”却是用来形容不务正业、仗着老爹狐假虎威的公子哥儿的。”少帅”的含义中很多都是贬低嘲笑的含义。换一个词大家可能更熟悉:衙内。例如大名鼎鼎的高俅之子,高衙内。少帅和衙内,有异曲同工的意思。
后来,有人总称呼张学良为少帅,还丢了命。这个人就是杨宇霆,经常当着很多人的面叫张学良为少帅,最后被张学良枪毙了。
(每日汉字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